景县app推广拉新,汉代的教育以什么形式?
汉代的教育形式是私教办学,把老师称为先生,教学内容以三字经,幼学,五经为主,到清朝后增加了四书。敬请点评关注!诚信互粉!
孔子的地位是否过高?
首先来看一下孔子的成圣历程:
东周 鲁哀公 封其为“尼父”
西汉 汉平帝 谥“褒成宣尼公”
东汉 汉和帝 谥“褒尊侯”
北魏 孝文帝 谥“文圣尼父”
北周 周静帝 谥“邹国公”
隋朝 隋文帝 谥“先师尼父”
唐朝 唐高祖 谥“先师”
唐朝 唐太宗 谥“先圣”
唐朝 唐太宗 谥“宣父”
唐朝 唐高宗 谥“太师”
唐朝 武则天 谥“隆道公”
唐朝 唐玄宗 谥“文宣王”
宋朝 宋真宗 谥“玄圣文宣王”
宋朝 宋真宗 谥“至圣文宣王”
西夏 仁宗 谥“文宣帝”
元朝 元成宗 谥“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 明世宗 谥“至圣先师”
清朝 清世祖 谥“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朝 清世祖 谥“至圣先师”
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 谥“大成至圣先师”
从以上谥号可以看出,北魏以后的孔子已经成了一个政治符号,并不能正确反映孔子一生的功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儒家思想政治化的影响。凡对儒家思想有过研究的人都知道,进入政治层面的儒家思想很容易沦为封建君主的统治工具。“大一统”思想的提出其实就是为政治服务的。当儒家在政治上选择了屈服以后,封建君主自然会给他们戴高帽子。
第二,儒教的产生与发展。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儒家可以说在政治上获得了正统地位,故其在政坛里的影响越来越大,百家难以在政治上和儒家争锋,所以人们想要做官就必须学习儒家,儒家群体的扩大,自然会给祖师爷敬礼。但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时候儒家居于统治地位,但是知识分子一般是兼修百家之学术,而以儒家为表皮,因为大家都知道,只靠儒家思想是做不了事的,直至明清一代,文字狱开始产生并发展,这才导致了儒家的僵化和奴性的扩大化。
所以孔子的圣人地位其实是有水分的,但我个人认为,在推广教育方面,孔子可以说是超越了圣人的。为什么呢?因为孔子的学生是不分阶级的,他的教育可以面向所有的百姓。后来的儒家无论做的对或错,他们首先做的就是推广教育,这一点很值得赞扬。
如今我们要对孔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过分赞扬也不能过分贬低。不管怎么说,孔子是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历史人物的,绝对是值得人们去研究,学习,与借鉴。
古代籍贯是多少岁?
《唐才子传》-辛文房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后来相继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幸杨贵妃姐妹和边将安禄山,酿成安史之乱,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后,尊之为在上皇。能诗,通晓音律。
<<--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诗与宋之问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应制之作,意义不大,但对律诗的定型所起作用较大。
<<--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与韩雄(左)羽、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又与郎士元齐名,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
<<--
韩雄(左)羽(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年进士。德宗时,除驾部郎中,知制诰,经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词藻华丽,以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一首为最有名。据说当时有两个韩雄(左)羽,都善诗文,一次要授官,上命下来,不知该授给哪一位,皇帝只好批曰:“与咏‘春城无处不飞花’之韩雄(左)羽。”可见此诗知名度之高。
<<--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开元十一年进士,曾任校书郎、洛阳尉、夏县令,为人淡泊,喜结交方外之士。诗多写自然景物。
<<--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
<<--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曾因安史之乱,迁居今江西波阳。屡举进士不第,后得宰相元载赏识,才得以做了几任小官,累官检校户部郎中。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诗多赠答应酬之作,无甚特色。但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也不乏佳作。
<<--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曾举进士,为剑南节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也是大历十才子一,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屡试不第,直到文宗太和三年才中进士,官虞部员外郎,睦州、郢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
<<--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
中国有哪些比较搞笑的皇帝?
中国搞笑的皇帝有很多,我在这里列举一些比较搞笑比较典型的
TOP:1 秦武王,嬴荡
我们都知道人都有喜欢炫耀的天性,正常情况下小炫还可以愉情嘛。但如果一国之君没事就喜欢乱炫耀这可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有一个国君就是因为乱炫耀把自己的小命给炫进去了。他就是秦武王嬴荡。一听这个名知道就知道秦武王相当的霸气啊,他要是不做出点出格的事情还真是对不起他的名字了。嬴荡是一个长得人高马大,身材魁梧的人。而且力气还非常大。因为这一点他特别想向别人展示一下他的肌肉。让别人觉得他很强大,他就很开心。于是嬴荡经常结交一些跟他一样力气大的猛士。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比试看谁的力气更大。嬴荡常想我要如何让这些猛士心服口服认为我比他们牛呢。于是嬴荡就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一天嬴荡带领着这群猛士来到了一个金铜铸成的大鼎面前,这鼎有多重呢?我们不得而知道,但想来也有几百斤吧。嬴荡先对身边的这群猛士说,你们有谁能举起这大鼎。猛士们看了大鼎一眼,纷纷摇头表面举不了。嬴荡一看众人的表情,心中暗爽。心想一下就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天生神力。于是嬴荡走过去使出吃奶的力气终于将大鼎举了起来。但嬴荡的身体终究还是肉身,支撑不了那么重的东西。嬴荡一个趔趄,鼎就落了下来,正好砸到了他的脚上面,这一下可就是粉碎性骨折了。血流不止的嬴荡当晚就去世了。你说你一个好好的国君不当,非要炫,非要作。这下好了把自己作死了。不过因为这件事嬴荡也算是千古留名了,也算死得其所了。
TOP:2 晋景公,姬獳俗话说:人倒霉,喝凉水都要噎到。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君王,他的死让人啼笑皆非,他不是作死的,他只是因为运气实在不好。他就是晋景公姬獳。话说姬獳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位能人,在他主政期间齐国国力强大,是数一数二的大国。但姬獳晚年就有点时运不济了。一天晚上,姬獳突然肚子不舒服,于是要去上厕所。本来待从们也都要跟随前往的。但姬獳心中不悦,心想我还没老的走不动路的,我年青的时候多牛,现在也还没老到上个厕所都需要你们搀扶的地步。于是姬獳将待众遣走,独自如厕。但过了一会也没见姬獳出来,因为姬獳脾气大,侍从们也不敢上前。都认为姬獳是消化不好,所以需要的时间长一点,侍从们也没当一回事。直到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没见姬獳出来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纷纷进去查看。但为时已晚。姬獳已经掉到茅坑里活活给憋死了。可怜的姬獳一代枭雄晚年却落得如此下场。一世英明尽毁。
TOP:3 赵武灵王有些在我们常识中非常英明的君王,其实在背后也有着荒唐的一面。他就是赵武灵王,可能有人会问啦,赵武灵王不是那个课本上讲述的,通过胡服骑射让赵国成为一代强国的英明君主吗?他怎么会干荒唐事呢?然而他还真干过,而且还把自己作死了。赵武灵王通过推广胡服骑射后让赵国国力大增。于是他就生出了一个自认为奇妙的点子。他认为现在光靠我一个人来治理赵国我忙不过来,我不如退位,将王位让于我儿子。然后让他治理国家当CEO,我当太上皇董事长,这样一来我就可以腾出手来全面推广胡服骑射,治理军队,然后带领赵国将秦国灭了。在他眼中这是多么好的一个主意呀。有了想法后,赵武灵王就将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并让他治理国家,而他就一门心思的搞科研搞军备去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间一长赵武灵王发现,哎?怎么我的这个小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大臣们也越来越不把我放在眼中了,我可是太上皇董事长啊。于是他后悔了,他认为不应该传位给小儿子,他觉得权力还是应该拿在自己手中才对。可要怎么办呢,他又想了一个歪招。他跟大儿子说,我真是后悔将王位传给小儿子,说真的我还是最欣赏你,我支持你,你赶紧去把你弟弟干掉,然后我让你当国王。大儿子一听立马如同打了鸡血一样,拉起队伍就向弟弟杀将过去。在赵武灵王心中他只是想让两个儿子内斗。他好坐收渔利拿回权力。然而大儿子不争气,很快被干掉了,赵武灵王的小儿子知道是父亲搞的鬼后,就出兵将他的住处团团围住,不让任何人进出。最终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了。只是不知道他死时有何感想。
TOP:4 梁武帝,萧洐
在常人眼中一般开国皇帝都是英明神武的,其实真不一定。接下来我要说的这位就是一位开国皇帝,但却非常能作,并最终将自己作死了。梁武帝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开国皇帝。他登上皇位后就开始沉迷于佛教,并数次脱下皇袍,去寺庙里出家。大臣们一看这还了得,纷纷劝阻,而梁武依然我行我素。而寺庙里的住持也吃准了梁武帝信佛且好面子的性格。在大臣们第三次准备将梁武帝接回皇宫时,竟然出面阻止,声称梁武帝已经出家,是寺中一员。如果要强行还俗必需要交纳天价赎买费。梁武帝好于面子,只能不作声。而大臣们为了迎回梁武帝只能交纳赎金。这真是千古未有的荒唐事啊。而这还不算,梁武帝在位期间,北边胡人投奔过来了一个叫侯景的。大臣们都对梁武帝说,胡人凶残不可轻信,但在梁武帝眼里侯景不过一小丑。自己只是利用他来和北边交战罢了。要灭侯景那是分分钟的事。于是侯景经常向梁武帝要钱要武器。而梁武帝从来都是要什么给什么。最终的结果自然是侯景起兵作乱了。而因为梁武帝作死的行为太多。所有人都希望梁武帝赶紧死,没人出兵救援,于是梁武帝被侯景围困于都城并最终被活活饿死了。
TOP:5 明光宗,朱常洛最后我要说的这一位皇帝也是死的非常奇葩,他就是明朝光宗朱常洛。朱常洛小的时候就非常不受父亲喜欢,他的父亲万历皇帝一直要想立小儿子朱常询为太子。为此还和大臣们闹的不可开交。最后顶不过大臣,只能立朱常洛为太子。为了这件事情万历皇帝还气得常年不上朝。也因为这样朱常洛一直生活在不安中,生怕父亲把自己废了。生怕父亲宠爱的郑贵妃也就是朱常询的母亲把自己弄死。一天到晚都是小小心心的活着,如履薄冰。这样生活的朱常洛非常压抑。终于在他38岁的时候,压在他心中的巨石,他最惧怕的人,他的父亲万历帝去世了。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皇帝了。登上皇位以后的朱常洛心想我终于可以不再看别人脸色了。我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放飞自我的朱常洛在登基后的一个月内疯狂的放纵自己。他在皇宫里当起了小蜜蜂,在一个个后宫美女间穿梭,异常勤劳。但很快身材就吃不消了,朱常洛心想男人怎么可能不行呢,但要怎么办呢,于是朱常洛迷上了磕药。并最终因为乱磕药,在登基一个月后就把自己磕死了。这人啊一旦完全放飞了自我也不见得是件好事啊。
农大372这个玉米种子怎么样?
农大372从出苗至成熟需要103天,与对照郑单958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浅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0厘米,穗位高105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1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5.7克。
抗性:经接种鉴定,抗镰孢茎腐病和大斑病,中抗小斑病和腐霉茎腐病,感弯孢叶斑病、茎腐病和穗腐病,高感瘤黑粉病和粗缩病。
品质:籽粒容重764克/升,粗蛋白含量8.61%,粗脂肪含量3.05%,粗淀粉含量75.86%,赖氨酸含量0.28%。
农大372玉米品种产量表现
两年平均亩产691.1千克,比对照增产6.1%;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9.3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3%。
农大372玉米品种适种地区
河北保定以南地区、山西南部、山东、河南、江苏淮北、安徽淮北、陕西关中灌区夏播种植。注意防治瘤黑粉病、粗缩病。
农大372亩产量有多少
近日,来自黄淮海地区各大省市的优秀农资经销商400余人齐聚河北省衡水市,参加由北京华奥农科玉育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召开的“2016-2017国审玉米品种农大372市场启动会”,并实地观摩了农大372优异的田间表现。
抗倒伏 大风刮来咱不怕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尹集镇朱庄村试种了7亩农大372。6月15日前后播种,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遇到几场大风,邻地的其他品种都发生倒伏,但农大372啥事都没有,农大372抗倒性突出,是因为它的气生根可达3-4层,根系发达,抓地力强。而且上部茎秆柔韧性高,木质化程度高,不易折断。所以大风来了咱不怕!”
抗病害 玉米病害无影踪
除了具备抗倒性外,农大372还具有很强的抗病性。目前玉米进入旺盛生长期,有些病害已经开始显现,特别是各类叶斑病、锈病、青枯病等,在许多品种的玉米田里都有大面积发生。农大372的植株青枝绿叶,没有任何病害的发生。被农民朋友基本认可的玉米优良品种。
上面就是关于景县app推广拉新的回答了,同时还做了对汉代的教育以什么形式的一些说明,如果关于这个软件拉新你有什么不懂的话可以给我们说明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