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势生活app拉新,如何评价辛酉政变?
辛西政变”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慈禧在恭亲王等人的支持下,扳倒以肃顺为首的权臣势力集团,夺取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清廷的政局风云变幻,咸丰临终前苦心设计的制衡之术不仅未能阻止专权局面的出现。反而将慈禧推向清朝统治的最高地位。
在这场权力之争中,肃顺等人目光狭隘,优柔寡断,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辛西政变”标志着慈禧垂帘听政的开始,清朝从此进入由慈禧实掌大权的时期。
下面我就事件本身来剖析一下辛酉事变发生的本源:
一、慈禧的身世
辛西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变”是慈禧太后第一次夺取政权(第二次是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后)。
慈禧太后是满洲人,叶赫国王室那拉氏的苗裔。因此,她的是叶赫那拉氏,她的名字叫做“兰儿”。父亲是惠徵,官居安徽宁池广道,死在任上,丢下她与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一个弟弟生活十分清苦。
她在十七岁的时候(咸丰元午)被选入宫,充当“贵人”。三年以后,升“嫔”称为“懿嫉"。又过了两年,生下皇子载淳,升“妃”,称为“懿妃”次年,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咸丰的皇后钮祜禄氏,不曾生有儿子。后官的妃嫔虽多,只丽妃他拉氏生过一个女儿,其后下嫁符珍;玫嫔徐佳氏生过一个儿子,很早就短命而死。
慈禧读书不多,却有点小聪明,不仅深得咸丰的宠眷,和正宫皇后也处得极好。皇后比她小两岁,为人忠厚。
二、政变的一些细节
一个新的政治领导人在北京崛起,对缔造新时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要追述一下历史。1860 年 9 月,当咸丰皇帝在外敌进攻面前逃往热河时,恭亲王被留在北京应付额尔金勋爵和葛罗男爵。 这位亲王与蛮夷达成了条约, 并促使他们撤离了京城 (所有这些是在没有任何军队或水师支持的情况下做到的 )。
这被许多汉人和满人看作是奇迹。恭亲王崛起为北京的新领导,而朝廷则仍然滞留在热河。随着洋人军队撤离北京,恭亲王率一帮大员奏请皇帝回銮。 皇上迟疑不决,一方面是因为羞于他怯懦的出狩,另一方面也因为害怕敌方军队可能会杀回来逼迫他接受他们的使节不磕头的陛见。
一直到 1860 年 12 月,恭亲王成功地让英法全权公使承诺放弃陛见要求,之后咸丰帝才终于在 1861 年 2 月宣布他将在下个月回銮,但由于健康恶化,回銮未能成行。
1851 年登基的咸丰皇帝体质一直虚弱,在避难热河期间,他试图借助寻欢作乐来忘却悲哀和羞耻,由于过分沉湎于酒色以至精气耗尽。在花天酒地期间,他的宠臣和亲信是怡亲王、郑亲王 和协办大学士肃顺,尤其是肃顺获得了对他的强有力控制。1861 年 8 月 21 日,咸丰帝一病不起;他在弥留之际,点名 6 岁的儿子 载淳为皇太子。
肃顺和上述两位亲王立即草拟了一份遗诏,任命他们自己和另外五位大员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恭亲王被冷落到了一旁,当他要求前往热河为先帝吊孝时,却遭到拒绝,形势更加不妙了。先帝的两宫皇后,时年 27 岁而身无子嗣的慈安和新皇帝的生母、 25 岁的慈禧,也同样受到冷落。
她们虽然在 8 月 23 日被册封为太后,但被剥夺了懿准赞襄政务王大臣所拟诏旨的合法权力。 太后与赞襄政务王大臣之间随后在热河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斗, 最后决定与在北京保持着第三个权力中心的恭亲王合作,以孤立赞襄政务王大臣。
慈禧是一个才智卓越而又阴险狡诈的妇人,在大行皇帝染病期间,曾协助皇帝批阅奏折,同时暗地里对肃顺控制皇帝之影响力颇为嫉妒。她怀抱巨大的个人野心,设法在皇帝驾崩时占有御玺,而且,她怀疑肃顺所拟遗诏的真实性,于是成功地说服了另 一位太后同她一起『垂帘听政』。一名特使,据称是太监安德海, 被派往北京试探恭亲王的口风;恭亲王欣然同意合作,指望借太后之力取代赞襄政务王大臣,这时,他从皇太后处获准前来热河拜谒梓宫。
在一次秘密接头时,两位太后与恭亲王议定不在赞襄政务王大臣完全控制局势的热河采取任何行动,而要在恭亲王占据上风的北京动手;大行皇帝的灵驾将护送回京,到那时将采取迅疾行动。慈禧担心外国的反应,但恭亲王显然得到了外国支持的保证, 而且自信地宣称将制止外国列强的干涉。
确实,英国人在支持恭亲王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身为北京条约的签订人,恭亲王以其善意、机敏、举止优雅和愿意合作履行条约义务的姿态,给外国使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人意识到,保证他掌权符合英国的利益。英国公使 在 1862 年 3 月 12 日给伦敦的一份报告中透露了英国在这场宫廷政变中扮演的 角色:
『……在过去十二个月里[我们]培植了一个倾向并相信友善交往之可能性的派别,且有效地帮助了这个派别掌权 掌权,这决非是细小的成功。我们业已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并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的顾问,而十八个月前我们还在同该政府开战。』恭亲王把驻扎天津的五、六千洋人军队看作是『…… 击败其政敌的后盾』。
1861 年 9 月 11 日,恭亲王返回北京。与此同时,大学士周祖培和其它一些留居北京的官员也对肃顺擅权心怀不平,对皇太后临朝听政的愿望深感同情,他们延请名儒李慈铭准备了一份临朝备考录,枚举历史上太后临朝的先例。
在李慈铭完成备考录之前,一名御史先发制人,向热河呈送了一份奏折,吁请两宫太后执掌朝纲而任命一到两位宗室亲王襄助政务。肃顺讥笑这个主意,理由是大清朝还从未有过太后执政的先例。
10 月 26 日,两宫太后不顾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强烈反对,在 怡亲王和郑亲王的陪同下携幼帝返京,而咸丰帝的灵柩则由肃顺和醇亲王护送稍后上路。11 月 1 日,两宫太后抵达京城,立即收到了大学士周祖培和户部、刑部尚书的联名上奏,吁请她们在皇帝年幼期间执掌朝政(这显然是由恭亲王指使的)。
他们声讨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是在左右朝政而非辅佐朝廷。一天之后,两宫太后 召恭亲王、大学士和其它一些大员至禁宫,历数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的罪行,并谕令将他们立即解职。怡亲王和郑亲王抗议这个行动不合法度,两宫太后为此颁发第二道懿旨,褫夺了他俩及肃顺的爵位,并将他们交付宗人府惩处。恭亲王的侍卫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拘拿了两位亲王,而正护扶灵柩前来北京的肃顺则在途中遭诱捕,也被投入宗人府大牢。怡亲王和郑亲王允准自裁;肃顺则于 11 月 8 日斩首;另外那五位摄政解职。
在这场政变中获胜的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合执政,让母后执掌政务的做法在清朝确是没有先例的。顺治皇帝(1644-1661 年) 在幼年时由其叔父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康熙帝(1662-1722 年)年幼时则由四位摄政辅佐,而以鳖拜为首。从来没有太后听政的先例,但没有先例并不能妨碍意志坚强的慈禧。
她让恭亲王当她的前台,授以议政王、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和新设的总理衙门大臣等衔,而恭亲王则也需要太后支持以建立他自己的权力基础。这样,他们就达成了一项基于相互利用的联盟。
幼皇帝的年号是『同治』,或许暗示着两宫太后的共同统治,以第二年 1862 年为元年。慈禧不喜欢『母后』的称呼, 因为隐含了她被安排在合法权力来源较远的一种地位;她更愿意 依所居住的西宫被称作『西太后』;另一位住在东宫的太后慈安则成为了『东太后』。尽管两宫太后一道垂帘听政并收纳大臣的 奏章,但通常是西太后披阅奏折、提问和决断,而以德胜才的东太后在处置政务时则相当谨慎。
外国对这场政变的反应大体上是认同的,英国副外交大臣莱亚德于 1862 年 3 月 18 日在下议院宣称:『在很短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业已实施的政变导致了大臣 的变换……恭亲王和两位太后组织了一个新政府,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政府第一次承认了外国人的权利,并同意平等地对待 他们。』 恭亲王和总理衙门成了进步和善待外国人的象征。
三、慈禧的进一步专权和惩戒恭亲王
1.惩戒恭亲王
正如前面所述,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出于权宜之计,在辛酉政变及其后时期内彼此合作。慈禧太后利用恭亲王在前台与列强打交道和赢取国内的支持,同时她本人也可以趁机争取时间了解政务。
恭亲王当然也需要她来保住强大、显赫的 地位。他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实际上他希图成为年幼皇帝同治的唯一摄政者,就像在王朝初年顺治皇帝年幼时多尔衮那样,让两位皇太后做做垂帘听政的样子。但是慈禧太后太精明, 不让他成为唯一的摄政者。她十分精明地赐予他尊荣高位,但却十分戒备地把国家的最高权力抓在自己手里。恭亲王的美梦破灭了,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其志得意满的背后心怀一些不满。
恭亲王是道光皇帝(1820 年-1850 年)的第六子,故咸丰皇帝(1851 年-1861 年)的弟弟,为人精明机敏,但文化素质不足,被称为“鬼子六”。
1861 年政变之后,他遽升为政府首脑,得到两位皇太后的信任,和外国外交使节的支持。他的权力和地位尽管不如王朝初年多尔衮那般居高临下和显赫,但在朝廷内也是罕有其匹。作为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他是京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每天有几百名官员和拜访者在官邸外排队等候他的决定和恩宠,不少人要通过贿赂才能 接近他。他对其成功洋洋自得,沉湎于权力的享受中,傲慢有余而谨慎不足,就连慈禧太后在会见中都觉得他盛气凌人。朋友劝 告他要谨慎、自控和节制,但他毫不在意。
迫在眉睫的灾难气氛笼罩着他,1865 年,一位翰林编修上疏弹劾他,其时慈禧太后觉得完全有能力管理国家政务,于是决定惩罚他。她把大学士周祖培和吏部、户部、刑部的高官召集到王宫中,要给恭亲王订定收受贿赂、任人唯亲、窃取权力、组党结派和专横跋扈等罪名。然 而,这些官员不敢卷入在他们看来主要是皇叔嫂之间的家庭纠纷 之中,便请求两位皇太后自行决断。
慈禧对他们的胆怯行为恼怒异常,亲自起草了一道懿旨,以错别字连篇而著称,解除了恭亲王的所有职位。由于突然失去强力领导,政府的正常运作受到严重损害。惇亲王和醇亲王以及其它高官代恭亲王向两位皇太 后求情,强调在公众面前保持『家和』的重要性。
慈禧认识到惩 罚的目标已经达到了,并且她还需要恭亲王与外国人打交道,于 是恢复了他总理衙门大臣的职务。这样,慈禧向恭亲王颈示了宽容心怀,保存了那些求情人的『面子』,也展示了绝对的权力。 当恭亲王忏悔地来到宫廷感谢她恢复其部分职位之恩典时,她又故做宽大姿态,重新任命他为军机大臣。
然而,『议政王』的头衔还是没有授予给他。受到这个教训之后,这位垂头丧气的王爷 对政务失去了热情,在行动上变得缩手缩脚了。
1869 年,恭亲王遭受了第二次打击。这件事关系到自 1861 年政变前起就一直是慈禧的亲信太监安德海。安德海曾在第一次惩戒恭亲王后插手不授予其议政王的决定,这是众所周知的。更令恭亲王恼火的是,越来越多见风使舵的官僚摩肩接踵地来到安家谄媚讨好。1869 年,复仇的机会来临了。
这位太监离开北京为 慈禧办理采购任务,这是与朝廷的规矩相悖的。 朝廷规定, 太监不能离开京城,否则就要杀头。在途经山东时,被巡抚丁宝桢逮捕,丁向朝廷征求指示。另一位皇太后慈安在与恭亲王掌管的军机处协商后,命令立即将其处死。慈禧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慈 禧谴责恭亲王背后操纵此事,这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受 此挫折,恭亲王就过起深居简出的生活来了。当他的得力助手文祥于 1876 年去世时,政府也就失去了重要的领导。
慈安太后在 1881 年去世,据说她是被慈禧毒死的。恭亲王失去了一位支持者,他在政府中的位置更加岌岌可危。1884 年中法战争期间,保守派官僚谴责他优柔寡断,另外的四位军机大臣被慈禧不问青红皂白地撤职。
经过这第三次打击,恭亲王对政务 完全失去了兴趣,逐渐淡出政坛。礼亲王成为名义上的领班军机大臣,而慈禧太后的妹夫醇亲王则在 1885 年成为海军衙门的大臣。两人均庸碌无能,自此以后,由于缺乏有力的领导和有效的 指导,政府每况愈下了。
2.进一步控制皇位
1872 年同治皇帝成年,他挑慈安太后推荐 的一位年轻女子做皇后,而没有挑母亲慈禧替他选择的那位。慈禧用尽各种手段,阻挠皇帝去见皇后,相反鼓励他经常到她选中那位妃嫔处去。皇帝对其干涉很恼火,他报之以对皇后和妃嫔一概抵制,而且经常到宫外风月场去寻找慰藉。
1873 年 2 月,他开始亲政,由于讨厌母后干政,他突发奇想要重建圆明园,原来的已经于 1860 年被额尔金勋爵烧毁,作为慈禧归政之后的居 住地。但是,1874 年 9 月,由于涉及一位投机的广州商人和一位法国木材商的丑闻事件,建设工程被迫停止。
不久之后,年轻的 皇帝就疾病缠身,于 1875 年 1 月 12 日驾崩,时年 19 岁。在患病期间,慈禧太后非但没有帮助他康复,反而极尽其能地促其速亡。同治皇帝无嗣而亡,尽管此时皇后已怀孕。王位继承问题变得十分微妙,充满密谋。慈禧立即看到了重新摄政的机会,早在 同治帝驾崩之前,她就开始谋划了。
他鼓动廷臣请求两位皇太后重新垂帘听政。她认识到,挑选一位成年亲王继承王位就排除了 摄政的必要性;而如果选择一位大行皇帝下一代的年幼亲王,就会使她成为『太皇太后』,即与权力的合法来源皇帝隔 两代。这两种方案都应该避免。
为了保持她的摄政地位,新君必 须是大行皇帝同一辈中的年幼者, 这样她与皇帝也就只隔一代 了。基于这些考虑,她抛弃了大行皇帝的临终选择, 对恭亲王关于王位继承应拖延到皇后生下小孩的建议也置之不理。1875 年1 月 12 日,在 27 位亲王参加的会议上,慈禧主动宣布了她的选择:外甥载湉。此人是她妹妹和醇亲王(奕让)的儿子,年仅 4 岁, 和大行皇帝同辈。皇位在同一代人之间传承,违背王朝的继承法, 然而没有人敢挑战她。只有一位莽撞的汉族吏部主事吴可读自缢以示抗议一这种行动被称为『尸谏』。
讽刺的是,新皇帝的年号命名为『光绪』,即『光荣延续』 之意。1875 年 1 月 15 日,两位皇太后『恩准』各位亲王和高官 的『谏请』,同意皇帝未成年时仍共同摄政。同时还发布了一道 懿旨,大意是皇太后将在皇帝成年时归还政权,而新皇帝以后生的儿子也应过继为大行皇帝的儿子。通过这种伎俩,慈禧保证自己再度摄政,又一次垂帘听政,执掌权柄。但是,她控制不了的 一件事情是:孩童皇帝会长大。
从1861年至1908年,慈禧太后统治了中国将近半个世纪,权倾一时。她争强好胜,行事果断,也不乏天生智慧,但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见识有限,对近代世界的本质一无所知。从根本上讲,她是个狭隘、自私的女人,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却不理会对王朝和国家的影响。她必须对未能振兴王朝、创新国家负很大责任。
如果当年荆轲刺秦王成功了?
我们先来看看荆轲入秦行刺的具体任务。燕太子丹是荆轲刺秦的总策划人,太子丹在荆轲赴秦之前曾对荆轲说:“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太子丹的指令包括两个具体目标,第一目标:首先选择挟持秦王嬴政,要求秦王承诺并签定条约,退还燕和诸侯的土地,并保证永不再侵略六国;第二目标:如果秦王拒绝签约,就把秦王直接杀死。
荆轲刺秦
下面咱们就以这两个目标分别完成为假定条件,用兵棋推演之法推断结局。
首先假定第一目标完成:即秦王为了保命,只好按照荆轲要求签定条约。荆轲如愿拿到条约后,可能会选择当庭释放秦王,但释放秦王容易,把条约带回燕国就难了,除非那个后来当了始皇帝的嬴政偷着研习了儒家经典,良心发现突然想做正人君子了。
秦国性情原本暴烈,自张仪入秦之后,又为秦国带入了狡辩诡诈之风,秦国对内严法治民、奖励军功,对外则残暴打压、远交近攻。所以一旦荆轲当庭释放秦王,估计用不了一分钟,秦王就会命令武士当场砍死荆轲,撕毁条约。
秦始皇
荆轲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带着条约绑架秦王回归燕国,就像现今的武侠剧一样,荆轲飞檐走壁、纵横万里,拥有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能力,最终荆轲凭借一已之力,愣是从几千里之外将人家的国君绑票到了燕国,这是小说家们的艺术想象,我们大家就暂时不这么想了。
所以燕太子丹设定的第一个目标,根本无法完成,签了条约对秦国来讲也是废纸一张。所以,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第二目标达成杀死秦王嬴政后,历史将会如何演变。秦王一死,荆轲和秦舞阳肯定马上被秦国武士们砍为肉泥,自不用说,我们现在来推演秦王嬴政被刺死后,秦国和六国的历史可能有哪些变化。
荆轲刺秦
按常理推断,首先最可能发生的变化应该是,秦国大公子扶苏上位,继任新秦王。
那我们就来重新了解一下公子扶苏。扶苏:时人常称公子扶苏,秦始皇嬴政长子,刚毅勇武,信人奋士,心地仁善,富有政治远见。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扶苏上书劝谏父皇道:“天下初定,边远地区的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效法孔子言论有利于国家安定,而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生乱,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听后大怒,就将扶苏发配到上郡县协助蒙恬修筑长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泰山归途中病逝,死前诏令大公子扶苏即位,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苏登基后,对他们不利,于是矫诏扶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秦二世)登基,并谎称皇帝有赐死扶苏的遗命,扶苏闻后悲愤自尽。
公子扶苏
赵高和李斯等人在秦始皇死后之所以能够矫诏另立,主要是扶苏当时已发配至边疆,朝中缺少与赵高李斯对抗的势力。而在荆轲刺秦之时,扶苏尚未发配,正深受嬴政器重之时,在都城咸阳朝野威望很高。因此大家推举公子扶苏继位成为新秦王是大概率事件,嬴政被刺扶苏即位对秦国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大损失,六国被秦所灭的结局仍难以避免,有可能改变的是秦国在公子扶苏带领下一统六国之后的历史。
秦朝从一统六国再到灭亡仅历经两代君主,总共时间不过十五年。大秦帝国盛极而衰的主因在于执政过于残暴,只知法治,不知仁政教化。始皇在时凭其威名尚能镇住局面,始皇一死,仅靠指鹿为马的赵高以及缺心少肺的胡亥怎么可能撑得住,所以继位刚短短三年,这对君臣就落得个身死国灭。
指鹿为马
如果换由公子扶苏掌国,秦国情势将必有不同,因为从扶苏劝谏秦始皇不要焚书坑儒这件事,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扶苏极富政治远见,他已明白治国当恩威并施、亦法亦仁的道理。所以,若扶苏当国,焚书坑儒就一定不会发生,华夏民族前秦被毁的无数经典将有可能保留至今,即使扶苏为始皇,也不可能实现嬴氏子孙万世永继,但至少秦朝不会二世而亡,大秦的历史也许会长久许多。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虽然概率小,但却是燕太子丹和荆轲梦寐以求的:秦王嬴政被荆轲刺死,秦国群龙无首,官僚阶层发生内斗,秦国老氏族乘机复辟,秦国大乱,国力衰退,再也无力征讨六国,六国得以保全。历史若果真如此发生,则七国战乱延续,中华大一统时间将会大幅度推迟,这样的结果改变对华夏民族自秦之后的两千年文明史来说,到底是进步还是落后,估计任谁也说不清楚了。
积势蓄能意思?
积势蓄能的意思是在不断的积累能量,等到最后的时候就会打破自己身上这种压力啊,爆发出极大的强大的能力,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变化,我们在努力向前的时候,就能够看到自己生活中最有趣的东西,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种最坚定的回答。
上面就是关于积势生活app拉新的回答了,同时还做了对积势生活app拉新的一些说明,如果关于这个软件拉新你有什么不懂的话可以给我们说明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